擅長勾畫倫理關係的方育平導演,在<父子情>裏道出一對父親及兒子的故事,以及在<半邊人>中描寫了阿瑩對恩師戈武以至家人及舊男友的情感後,再在1986年拍攝了美國心,講述了一對年青夫妻的矛盾.
美國心在1986年公映,獲得了一百一十多萬的票房,跌進了小眾電影的區域;然而此片令方育平第三度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導演,而利玉娟也奪得最佳新演員的獎項.
戲中的主角小陳及阿娟,是由已結為夫婦的陳鴻年及利玉娟飾演。方育平延續了半邊人的手法,將現實中的人物關係與電影故事結合,還再踏一步連自己也跳進銀幕內,訪問兩名主角的背景和想法,混入劇情裏,變相把美國心拍成半紀錄片似的.
小陳及阿娟成婚時,分別只有二十及十七歲,是早婚族的一群. 阿娟在房產經紀公司任職,收入穩定;小陳則無固定職業,在欺騙客戶的汽車買賣公司做過,說不上有前途,而且收入微薄,只夠小陳自己花費,家中其他開支則由阿娟負責.
阿娟發現自己意外懷孕,小陳對是否保留胎兒顯得毫無意見,使阿娟大感氣憤. 阿娟心想家庭經濟拮,根本無力撫養嬰兒,於是二人到深圳墮胎.
夫妻倆有一隻小狗,因皮膚病問題需要看獸醫,阿娟因而與該醫生熟絡。醫生要賣房子時也要求阿娟幫忙,甚至醫務所要聘請助理時,亦考慮阿娟的丈夫,可是小陳借辭拒絕,使阿娟十分氣餒.
小陳有感兩口子的家庭全靠阿娟賺錢維繫,在香港也苦無機會,心中不是味兒,常想著到美國投靠開餐館的母親. 阿娟對移民一事甚為抗拒,尤其要離開香港的父母,所以每當小陳提出此建議時,便會引起夫妻吵鬧.
阿娟對自己的婚姻生活常感到迷惘, 她希望成為一個家庭主婦, 也同時希望得到身邊人的照顧. 無奈丈夫不但在經濟上幫不了忙, 心態上仍未成熟, 也拿不定主意. 小陳亦不爭氣, 過往有兩次突然離開阿娟的紀錄, 使阿娟心裏不能定下來. 在事業上, 小陳遇到的人往往是利用他, 要他作出詐騙或走私, 甚至因在汽車公司工作時被人告上警局, 成為代罪羔羊.
影片的下半部分, 是方育平攝製隊及小陳阿娟兩夫婦到了美國, 恰巧遇到大風雪, 車子被困在公路上, 剛巧在兩個城鎮的中間, 而且他們接到消息附近的小鎮的旅館都已爆滿. 這顯示小陳阿娟雖已決定踏上美國之路, 可是路途一點也不平坦, 要在這個異鄉有一番作為亦不是容易事. 他們本想搞旅游到美國, 過期後繼續逗留.
小陳腳踏美國, 接受方育平的訪問, 口中竟然說不打算留下發展, 在自白時擔心自己不能適應彼邦生活, 而且留戀在香港的會, 問題顯然在他自己身上. 他表示自己無論留下和回港, 都與阿娟同一陣線, 然而他不相信阿娟願意留美發展.
經過長途旅程, 小陳阿娟終於見到家人, 慶祝農曆新年. 影片結尾, 方育平與他的攝影隊工作完畢要回香港, 他們與小陳阿娟擁抱道別, 兩夫妻決定留在美國投靠家人的餐館發展.
整部電影把方育平帶同他的團隊從香港跟隨小陳阿娟到美國的片段, 夾雜了與夫妻倆的訪問片段與故事主幹, 而故事部份亦不是直接地跟隨時序播出, 觀眾要欣賞此片有一定難度. 論電影的吸引程度, 比<父子情>及<半邊人>弱得多, 皆因故事性較低, 而內容又傾向紀錄一對夫妻的相處, 平淡得欠缺高低潮, 娛樂性極低下, 在商業上更難取悅觀眾.
在角色的震撼程度, 利玉娟的阿娟更加不能與<半邊人>的阿瑩相比. 賣魚的阿瑩為自己的理想勇敢地打出一片天, 阿娟雖然在女強男弱的夫妻關係中求和諧, 但在八十年代男女逐漸平等的社會下, 這類夫妻關係已顯得不怎麼特別. 而阿娟雖有個人的想法, 但被動地在夫妻關係中求存同異, 缺乏現今女性應有的主動.
緃使<美國心>為方育平繼續帶來獎項, 無可否認地與他的前作相比, 實在是遜色了一點點.
呢套戲方先生囉完最佳導演同電影後 聽聞金像獎方面要收改評分規則 廢事悶親d歡眾咁話
回覆刪除nn, 多謝你的留言. 方育平執導的電影, 確與新浪潮時期的其他電影風格完全不同, 亦不甚商業化, 但若用心觀看真的會感受方育平的用心和電影的韻味. 如果金像獎真的因遷就觀眾而改評分機制, 這個獎項實在失去其設立的原意了.
回覆刪除